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ntour.ntou.edu.tw:8080/ir/handle/987654321/41517
|
Title: | 是誰貢獻了東海旺盛的基礎生產力 |
Authors: | 龔國慶 |
Date: | 2001
|
Issue Date: | 2017-02-24T07:33:28Z
|
Publisher: | 科學發展月刊 |
Abstract: | 摘要:
一、前言
海洋中的單細胞浮游植物 (phytoplankton) 是維繫整個生態系食物鏈運轉的基礎,圖一就是傳統上所熟知的海洋食物鏈傳遞過程(Sumich, 1999),基於此原因可統稱這些浮游植物為海洋中的基礎生產者。也因此基礎生產者數量的多寡,通常可被用以代表海域漁業生產量的指標。基礎生產者數量的多寡,通常相當於其行光合作用的速率,光合作用的速率就是俗稱的基礎生產力 (primary productivity),所以欲對海域漁業資源,以致於整個海洋生態系運轉過程有所瞭解,基礎生產力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研究工作項目之一。
東海擁有西北太平洋最廣大的陸棚海域,也是東亞近海區域內最重要的漁場,此結果可顯示在此陸棚海域應該蘊藏有旺盛的基礎生產力,而旺盛基礎生產力則需仰賴豐富的營養鹽供應才能形成,根據過去諸多的研究報導亦曾顯示出此海域擁有豐富的營養鹽存量與供應量 (Gong et al.,1995, 1996, 2000; Chen, 1996; Liu et al.,1992, 2000)。主要的營養鹽供應者有二,一是來自於大陸沿岸河川淡水的注入,其中最大的注入源是中國第一大河川「長江」,另一是來自於台灣東北海域黑潮次表層水的「湧升」。河川淡水與湧升的次表層水均具有高營養鹽的特性,所以可推論這兩大營養鹽的供應者應是促使東海具備旺盛基礎生產力的主因。然而值得關切的是,大陸當局目前正在興建長江三峽大壩,壩高約一○○公尺,預定於西元二○○九年完工運轉。大壩的興建,除了可能阻隔了長江淡水的注入量以外,也可能造成陸棚海域原有環流系統的改變,致使黑潮湧升作用受到影響再加上長江沿岸以及台灣西部工業發展的結果,東海將可能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污水放流場,屆時現有維持高漁業生產量之基礎生產力是否會因此而瓦解,是一件值得深思的問題,這個問題也是目前國際上眾所矚目的焦點。
有鑑於此,國家科學委員會大力支持本「黑潮與東海交換過程研究」整合計畫的執行。研究的成果,除對東海海水之基礎生產力有較全面的瞭解,可呈現出長江三峽大壩興建前之面貌外,更可進一步做為已展開的「東海長期觀測與研究」整合計畫研究之基石。國內海洋界學者過去十年來對東海相關之研究成果,可參閱由國科會資助出版之黑潮邊緣交換作用研究論文集第一至五冊 (莊文思、劉康克,1993;劉康克、莊文思, 1994 ;劉康克, 1996 ;劉康克,1997;龔國慶,1999)、二○○○年大陸棚研究期刊(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 中之黑潮與東海交換過程研究專刊 (Wong et al., 2000),以及將出版於深海研究期刊 (Deep-Sea Research) 之專刊。本文引用所收集之觀測成果,印證黑潮次表層水湧升及長江淡水注入的豐富營養鹽量,確實是形成東海旺盛基礎生產力的導因。 |
Relation: | 29(2), pp.6-10 |
URI: | http://ntour.ntou.edu.tw:8080/ir/handle/987654321/41517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 期刊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EJ0001-200101-014366.pdf | | 2338Kb | Adobe PDF | 233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NTOU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